社会助力大学发展的“黄金年代”已到来?|环球聚焦
去年我国高校大额捐赠共254笔,校友捐赠占比上升明显,《2022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在京发布——
近年来,面向高校的大额捐赠逐渐增长,部分高校接收捐赠总额已超百亿元。
继去年发布首份高等教育领域大额捐赠专题报告之后,5月9日,公益咨询机构明善道在京发布《2022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该报告基于公开披露信息,统计到2021年国内高校基金会接收了254笔金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大额捐赠,大额捐赠笔数较2020年增加41%,并刷新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188笔为新发起的大额捐赠项目,亦为7年来新高,大额捐赠到账总额达86.04亿元,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相关资料图)
6年间90所国内高校获大额捐赠
明善道总裁赵坤宁透露,在捐赠人方面,企业和企业家依旧是高校大额捐赠的绝对主体,2021年80%的大额项目均由其捐赠,其中超过一半由民营企业或其基金会捐赠。在企业和企业家捐赠的项目中,过去7年由上市公司或其负责人出资的数量逐年上升,2021年占比已达39%。
连续对比来看,2015年以来由上市公司或其负责人捐赠出资的捐赠项目数呈上升趋势,其2021年的数量是2015年的2.4倍。此外,股票捐赠亦呈后起之势,已占到2021年新发起大额项目协议捐赠总额的18%。
报告发现,2015至2021年共有约90所国内高校基金会接收过大额捐赠,其中19所为年均接收至少1笔大额捐赠的“频繁接收方”,高校基金会已成为国内社会捐赠最大承接方。
大额捐赠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助力。瑞士百达财富管理慈善事业服务主管高懿行认为:“从学校来说,有一部分资金能被用于长期规划,一方面可以增加慈善捐赠量;另一方面帮助学校提升资金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成为大额捐赠的主要流向,且持续攀高,高校大额捐赠领域在国内刚刚兴起,亟须持续观察、分析,总结优秀经验。赵坤宁认为,社会助力大学发展的“黄金年代”已来,持续拥有众多大额捐赠人的关注,是高校基金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宝贵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捐赠人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与投入高涨,彰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慷慨捐赠是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添‘翼’,为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很值得珍视与重视。”
校友捐赠工作需长远建设
该报告显示,2021年度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笔数在总笔数中接近40%,校友捐赠在高校大额捐赠中的比例大幅提高,高校基金会也普遍认识到校友工作对于大额筹资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校友捐赠工作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一些高校对待大额捐赠的眼光开始变得长远,认识到捐赠的发生往往是长期建设的结果。昆山杜克大学是一家成立仅10年的高校,对慈善捐赠却秉持着长期主义的策略。学校既为捐赠人服务,也通过将捐赠化为慈善教育的方式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昆山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骋介绍,针对该校的大额捐赠及校友捐赠比较独特,“因为我们的年轻,大家更有一种使命感,共同打造一所创新的大学。”
冯聘介绍,从短期来看,昆山杜克大学的不少大额捐赠人不是校友,但在执行中,该校会让大额捐赠人跟学生交流,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让他们知道有很多公益和爱心人士参与这所学校的建设,支持他们的学业。
“每年,有不少学生都会给捐赠人写信,表达感谢之外,还介绍自己这一年的收获,将来希望自己成为为社区、学校作贡献的人。”冯骋说:“大额捐赠的文化在我们学校文化里面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该校从学生入学起就注重文化建设,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校友,了解公益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会逐渐了解,当自己成为校友时,如何支持学弟学妹,怎么回馈学校。
“在打造社区的过程中,我们会让校友跟学生作互动和分享,做了很多立足长远的事情。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长们和学校社区给予自己的支持,会心存感激。”冯聘说,“我们相信,将来大额捐赠的校友一定会出现,只要我们持续做好工作,等待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好了。”
回馈与披露的“双瓶颈”待破
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高校基金会对大额捐赠人的回馈日益丰富,超过60%的受访高校基金会建立了捐赠人俱乐部,并邀请捐赠人进入学校或基金会的治理体系。
成立于2015年的“复旦-云锋创业公益基金”,旨在帮助高校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鼓励复旦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在执行的过程中,捐方与高校经历了磨合的过程。云锋基金合伙人朱艺恺介绍,最初3年,双方每月都会开碰头会,推动项目进展,“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参与管理,由学校做决定。有时候学校难以决定时,我们会参与其中,一起讨论。”
湖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利华介绍,除了日常跟踪服务之外,基金会还有“标准化动作”——每年年底,不论捐赠项目大小,都会向捐赠人提供及时的反馈,附上年度项目执行报告、财务报告和感谢信。
除了提供反馈,湖南大学教育基金会还重视对接捐赠人和青年学者。邓利华说,刚刚入职的青年教授对捐赠人不太了解,她通过在食堂请他们吃饭等方式,与大家聊天,介绍项目捐赠方的背景和捐赠的初心等,无形中拉近了受捐教师和捐赠人的距离。在捐赠方这端,湖南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其积极交流,请他们参观实验室,在教师节时候慰问受捐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无论大额捐赠内容有什么样的递进或变化,总体来看,围绕学校的核心使命和目标开展工作是不会变的。”邓利华说:“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我认为大额捐赠项目如何实现影响力,最终还是落在这个层面。”
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信息披露现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2021年接收的大额捐赠中,仅有4%设立了专项基金,10%接受了专项审计,5%在基金会年报、学校或基金会网站以及专题网页上作出披露。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接大额捐赠时代的到来,将是每家高校基金会的一道必答题。
《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1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