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环球关注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没有时间观念;写作业东摸摸西摸摸,注意力不集中……该如何引导?
新学期,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记者 邓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寸金使尽金还在,逝去时光哪里寻”……古往今来,人们一直传唱着时间的宝贵。但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因孩子时间管理问题而引发的亲子矛盾却呈上升趋势。
记者观察到,随着“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作业少了,孩子们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多了。但由于不少家庭、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加之疫情期间线上、线下两种学习状态频繁切换带来的影响,这个假期,孩子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做事拖延,无法高效管理时间等问题让许多家长焦虑。
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如何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帮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新学期伊始,多位专家表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人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期,尽早形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学生学习拖延越严重,学业表现越差,负面情绪也越多
“玩的时候精神抖擞,一干正事就‘摸鱼’,不是找橡皮就是削铅笔,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拖拖拉拉。”说起三年级儿子淘淘,北京家长刘田满满一肚子气。她无比期待新学期的到来,“有老师、学校管着,家长终于解放了”。可转念一想,她又开始犯愁:“就这学习自主性,一开学还不落到班里老末去?”
刘田说出的,是很多家长共同的烦恼。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李玉华在一项针对3600余名小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业拖延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其中严重拖延的小学生占比约16%,一般拖延的占比约27%,不拖延或较少拖延的占比约56%;并且随着年级升高,严重拖延、一般拖延的学生比例都在上升。该研究还发现,学生学业拖延越严重,其学业表现就越差,负面情绪也越多。
“这段时间,我们接到了大量关于孩子时间管理问题的咨询。‘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件小事经常成为激烈家庭冲突的‘导火索’,甚至引发孩子跳楼等极端事件。”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勇告诉记者。
“人的一大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管理,学生时代的差异主要就在于如何管理好自主时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指出,当前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能力总体偏弱,问题集中分为两类,“一是不能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浪费时间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沉溺于手机游戏等;二是不具有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不会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比如有些孩子把时间排得很满,看似是珍惜时间,实则学习效率很低。”
“时间管理能力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竞争力。”李勇也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拖延、磨蹭只是行为表象,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或意识跟学习的意义感、价值感、使命感高度相关。一个长期管理不好时间的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生活的意义感与方向感,被‘空心病’所困扰。”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新华社发
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父母最需要的是信任与“留白”
为了让孩子“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五年级学生家长刘倩文就严格给孩子实行“学习计划管理法”:她每天列出学习任务表,在孩子逐项完成后,再由她评判质量。可随着年级增长,任务越来越多,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少,有一次,甚至哭着控诉“我就是一个不停完成任务的机器”!刘倩文很委屈,明明是帮孩子充分用好每一分钟,为什么得不到理解?
在洪明看来,这正是当前大多数家庭处理孩子时间管理问题最容易陷入的两大误区:不信任孩子,不肯为孩子“留白”。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李岩观察到,“双减”之后,本该还给孩子的自主时间被很多家长塞进了音乐、绘画、体能等非学科培训:“很多并不是出于孩子兴趣的选择,而是因为‘别人都在学’,就要把孩子的时间填满。”
“时间管理绝不是帮孩子‘写一张计划表’那么简单。时间管理分为他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家长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逐步养成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洪明说,“家长的过度安排,使得孩子没有自主管理时间的空间,表面上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实际上他主时间过多,孩子难以提高自己对时间的认知,很难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在咨询辅导中,李勇也接触过这样一个“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的孩子,每次考试都会异常焦虑,怕答不完考题,甚至后来发展到听见别人翻试卷的声音都会手抖。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升机父母’和‘割草机父母’。在他们看来,‘孩子小,哪懂什么时间管理’,要么始终盘旋在孩子头顶监控一切,要么一直挡在前面替孩子扫除一切障碍。”李勇认为,这实质上都是一种侵入式的教养方式。“此外,还有的家长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经常给孩子定比较高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就认为孩子不认真,经常批评,很少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进入一种心理学上常说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很难形成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另一大误区则是,很多家长认为“时间只有花在学习上才是对的”。
“让孩子学会利用时间,根本上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干该干的事情。家长要厘清‘哪些是孩子该干的事情’,这很重要。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段的娱乐、玩耍、休息,都是一种自我探索。这些活动表面上跟书本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实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洪明认为,很多时候,家长误认为孩子浪费时间、时间管理能力低,其实是家长的认知误区。
李勇也认可这种观点:“长此以往,这种功利式的教养方式还会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讨好家长’‘为了让爸妈开心’,学习的价值感、使命感,也就是内部动机很难建立起来。”
用科学的方式帮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帮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赢得高效、成功的一生?
“心理学上有研究证明,时间管理意识、管理能力跟孩子人格特征强相关。先天脾气急、好胜心比较强的孩子,我们称之为A型人格,时间管理会做得比较好。相反,脾气比较和缓、与世无争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型人格,就会比较慢、爱拖延一些。”李勇提醒,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之前,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孩子与孩子之间先天有差异,不能过多地横向比较,“研究同时证明,A型人格的孩子速度快,做事却容易毛躁;B型人格的孩子速度慢,但做事质量一般比较高。父母和老师应在充分认识孩子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时间管理训练。”
“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大人明白时间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这个时间段的工作没有完成,下一个时间段就会受到影响,但孩子是缺乏这样的认识的。”洪明建议,要让孩子从认识时间的有限性入手,“做好时间管理,首先要了解做每件事要花费的时间。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多采用与时间相关的词语,强化孩子对时间点和时间段的认识,比如吃饭时,不仅告诉孩子8点吃饭,而且要使其明白在多长时间内吃完是合适的。”
“家长还要明白时间管理不是孩子个人的事,而是整体的、整个家庭的事情,只有家长提高自己、带动全家,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李岩说。
对于此前时间管理习惯较差的孩子,李勇提出了“短期抓体验,中期抓习惯,长期抓目标”的解决策略:“短期抓体验,是要给孩子一个‘热启动’的过程,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做好的事情,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他自主计划管理,同时做好结果的正强化,比如完成某一项任务后,可以陪孩子出去玩一天,让孩子尝到做好时间管理的甜头,提升改变的意愿和能力。中期抓习惯,是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时间把控能力,利用计划管理、行为契约等方法分解任务、进行管理,但一定要注意,父母可以引导、陪伴,但要学会放手、逐步撤出,也要允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反复,多鼓励、少批评。长期抓目标,习惯容易消除,长期要不断澄清、更新学习目标,但目标不能太功利,只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自我管理的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提速。”
需要留白和改变的,不只是家庭,还有学校。
“新学期回归线下教学后,学生需要适应过程,在时间管理方面也面临新挑战。”李岩介绍,近年来,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一直在常规管理、全员德育等方面不断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比如每天,班主任都会带领学生对一天学习生活、不同学科时间分配等进行复盘分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不足。此外,我们还会根据大数据系统对学生作业质量等情况的分析,针对男女生不同特点等组织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同辈学习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4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