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窝窝里长出“金菜叶”
航拍古河乡丹桂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资料图片)
广西大化县古河乡丹桂村地处石漠化腹地,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草帽能盖地”之说,所以当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十分困难。
2022年以来,丹桂村党总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春风,探索发展绿色蔬菜设施农业,闯出了一条具有丹桂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让山窝窝里长满了“金菜叶”。
因地制宜,大胆尝试
丹桂村最大的实际是“人少地也少,干旱又内涝”,即劳动力少,人才缺乏;耕地总面积不足1000亩,夏天易涝冬天易旱。
面对恶劣的发展条件,丹桂村党总支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到梧州、贺州各地学习农业发展经验,从困境中探求机遇,寻找解决之道。
经过反复讨论和对比,冬季蔬菜劳动力强度小,群众种植经验丰富;第二季玉米收获后的冬闲地可以利用;脱贫攻坚时期留下的大蓄水池可以灌溉,值得一试!
说干就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帮扶协调下,争取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18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建设了泵房和简易灌溉设备。种子是到广西农科院“化的缘”。党员带头,左拼右凑整合了30亩冬闲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边忙工作一边忙种菜,大家干得不亦乐乎。
正是依靠3个月的种植“空档期”、30亩的冬闲地、一汪800立方的“望天水”、一支“兼职”的种菜队伍,小青菜茁壮成长,首批收获宝岛脆菜心、芥蓝苗2.6万斤,销售额8.6万元,种出了效益,更种出了群众眼里的光。
古河乡丹桂村乡村风貌一角。大化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科学规划,乘势而上
有了好的开始,就要乘势而上,扩大战果。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丹桂村申报的绿色蔬菜设施农业项目被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获得600万资金支持(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50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50万),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丹桂村党总支部以工业化思维、产业链思路谋划发展之路,大力建设灌溉、排涝、田间运输轨道等农业基础设施,规模扩大到230亩,补齐发展短板。
据介绍,丹桂村党总支部科学布局,引入豆角、辣椒等新品种,融入螺蛳粉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建设育苗棚、螺蛳粉腌制菜加工厂,建立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展公司化运营,引入龙头企业组织生产运营,依靠公司资金、管理、渠道以及品牌优势,带动农户集约发展;抱团发展,带动周边华善、弄法、古河、德礼等村种植超过1000亩;农旅融合,建设农耕体验研学基地,每月接待量500名中小学生,拓展增收渠道。
按市场平均价格计算,丹桂村设施农业项目年产豆角40万斤、辣椒60万斤、甜糯玉米9.8万斤,亩均产值1.1万元(原亩产1000元左右)。加工酸豆角9000斤、干辣椒15万斤,产值180万元,产业收益合计240万元以上。
以民为本,联农带农
丹桂村充分发挥丹桂村党总支部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支部+党员+群众”模式带动发展。
面对“用地难”,党员带头同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组织红色产业发展服务队,进屯入户用心用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群众心里的疙瘩,化解用地纠纷25起,在极短时间内流转耕地230亩,荒坡地700亩。
面对“技术难”,丹桂村党总支部与广西农科院蔬菜所支部结对共建,在丹桂村建设良种培育和试验种植基地,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机制,实地培训农民种植技术,传授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面对“销售难”,丹桂村党总支部与企业签订合同,要求企业统购统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此外,丹桂村党总支部在产业发展中努力拓宽联农带农渠道,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劳动、带种带养、技术培训、消费帮扶等形式增收,充分保障农民利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数据显示,丹桂村每年土地流转收益达16万元,带动务工200户增收60-80万元,带动研学产业群众收益20万元,产业分红1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