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汇丰业绩隐忧 平安资管首提“战略重组”破局新思路|环球实时
在汇丰分拆事件中,此前一直保持缄默态度的平安,近日罕见发声,为各方带来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平安方面提出从原来的分拆方案(spin-off)调整为战略重组(strategic restructuring)方案。
(资料图片)
回顾事件始末,平安作为汇丰的大股东近年来一直被卷入汇丰分拆的舆论漩涡,一些股东对汇丰的分拆呼声强烈,从机构发声以研报探讨分拆可行性,到小股东联合喊话甚至租用卡车在股东会门口展示大字报。每每都能掀起一场舆论热潮。
此前对这一分拆意见,平安方面的表态一直相对谨慎保守。在去年11月,平安资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勇还曾通过境外媒体进行了回应。其表示,"作为汇丰的主要股东之一,中国平安最关心的,始终是如何改善汇丰经营业绩、创造并提升长期价值。"而在更早前的记者采访中,平安的回应则是,"凡是有投资者提出对于汇丰的经营管理有帮助、对长期价值增长有帮助的改革,我们都是支持的。"
如今,距离上次的回应不到半年时间,平安也开始向市场更直观的亮明态度。
1、小股东提议案,平安发声,
再掀汇丰分拆舆论热潮
4月18日,黄勇署名发布的一则《平安资管公司关于汇丰控股的原则和立场》公开声明,引发了市场关注。
在这份声明中,平安表达了自己作为汇丰大股东的相关原则和立场。同时指出其研究了部分股东提出的分拆方案,也认真听取了汇丰及其它市场专业人士的反馈和意见,建议从原来的分拆方案调整为战略重组方案。声明中更是直言,战略重组方案完全可以解决汇丰的顾虑,包括但不限于环球价值、运营成本、法律障碍等问题。
而针对以吕宇健先生为代表的小股东所提出的第17和18项汇丰股东周年大会决议案,要求汇丰承诺将股息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推动管理层定期考虑结构性改革。
据悉,汇丰将于5月5日伦敦时间上午11点整举行股东周年大会,届时将讨论以吕宇健为代表的小股东所提出的两项特别决议案。议案分别要求汇丰控股表决分拆亚洲业务的建议,以及要求恢复新冠疫情前的派息,即每年不少于每股0.51美元,并以每季度支付。平安在声明中对此两项议案表达了支持态度,认为有一定可取之处,希望汇丰以开放的态度听取、研究股东意见。
作为回应,汇丰控股于4月19日晚间在官网上发布了《汇丰对平安资管声明的回应》,直接表示"不能够支持或向股东推荐所提出或以其他方式考虑的结构性方案",对平安所提出的重组方案和论证进行了严词拒绝,并称过去两年已进行20余次高层沟通,"双方均同意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分歧"。在文件末尾,汇丰董事会还直接"建议股东投票反对汇丰网站上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通知中规定的第17号和第18号决议"。
2、受益加息周期经营表现尚佳,
汇丰业绩背后仍有隐忧
对于香港本地人来说,汇丰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崛起和辉煌,其同时也曾是许多香港人心中理想的退休收息股,很多香港老百姓曾经更是买入后持有长达数十年,只为稳定收息。然而这一切随着汇丰控股经历的困局而改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汇丰控股这家拥有逾百年历史的金融巨擘近年来遭遇的波折可谓不断。从核心管理层变动到业绩下滑、市值缩水、派息减少等等,而这也让其成了众多中小股东心中的一根刺。受汇丰控股股价波动、收益减少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股东要求汇丰控股分拆上市,早在2015年,就曾有小股东提出分拆意见。而近年来这一议题愈演愈烈,直至去年8月更是爆发中小股东在线下举牌活动。
此前财报显示,汇丰取得了517.2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相比于2021年的495.52亿美元,增加了21.75亿美元。净利润方面,汇丰去年录得16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6%。其中亚洲业务2022年经调整除税前利润达到137.24亿美元,对作为集团整体利润贡献高达78.3%(去年为64.8%)。而相比之下,汇丰控股欧洲区2022年的业绩可用"惨淡"二字形容,全年亏损4.15亿美元,相比于2021年37.79亿美元的利润而言差距极大。
尽管汇丰控股的亚洲业务去年呈上升的态势,拉动整体业绩改善,但透过财报仔细研究公司的增长逻辑和管理模式,却发现汇丰控股背后存在多种问题亟待解决。多方面显示,公司的背后并不像财报看上去的那样光鲜。
从业绩方面来看,一方面,尽管汇丰银行的2022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提升4%,而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7%。对比去年的加息周期,不难看出公司业绩的改善主要是得益于此。伴随着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未来公司业绩利好因素也可能进入尾声。另一方面,尽管绝对业绩有所改善,但对比同行,不管是汇丰控股还是汇丰亚洲其主要业绩指标仍然大幅落后。受成本收入偏高、净息差较低等负面影响,汇丰控股及汇丰亚洲2022年的RoTE分别为9.9%和10.5%,远低于其同业对标组的12.5%和13.8%的平均值。
从公司的管理层面来看,外部对汇丰也存在诸多质疑。
首先是管理层设定的RoTE及成本目标较低。过去两年同业在利率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12.8%的RoTE,而2023年汇丰管理层设定的RoTE目标仅为12%。部分市场因规模较小导致的结构性成本偏高问题也仍未能解决,公司整体成本收入比偏高,对比同业,汇丰看来略有不思进取之意。
其次,面对在关键业务模式上所面临的本地化能力偏弱、成本基数过高、资本效率底下、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挑战,汇丰管理层也未能从根本层面上解决。
再次,汇丰需要亚洲业务带来的盈利持续给欧美亏损业务进行输血,虽然目前公司已经退出部分非核心业务,但规模仅占风险加权资产的4.7%。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汇丰即便整体经营情况仍然可圈可点,但对比在港股上市的同业对标银行而言,其估值显然逊色很多,而这也正是许多中小投资者不愿意买账的地方。
3、平安新的解题思路能否破局?
此次,平安提出汇丰有必要推动结构性的战略重组改革,并重申会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汇丰仍是总部在亚洲的上市银行的控股股东,以维持全球业务线的协同效应;其二,都将为汇丰股东带来巨大收益,包括释放价值、减少资本要求、提升长期效率、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和重新定位竞争局势。
此前汇丰针对分拆给出的拒绝理由便是成本过高。而此次平安也提及,尽管结构性重组在初期会产生一些增量成本,但以开放的态度去衡量成本与收益,长远看来,能够将汇丰架构变得更精简、灵活,本土竞争能力更强的同时,为汇丰的所有股东带来诸多收益。
这一解释有其道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拖累汇丰经营增长的主要在于欧美业务板块。亚洲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汇丰收入和利润最大的来源地。但汇丰一直利用亚洲业务的盈利填补欧美业务的亏空,因此即使汇丰整体经营状况向好,但对比同业公司,估值显然很难提升。据市场统计,汇丰近5年的回报率仅有7.0%,远低于同行12.3%的平均值,整体竞争力不可避免有所下滑。目前看来,汇丰港股的PB为0.85倍,恒生银行PB达到了1.27倍,由此可见投资者对于亚洲市场更愿意给出高估值。大摩研报亦指出亚洲区银行今年开局稳固,应该重视亚洲银行的资本回报。从这点看来,重组将有利于汇丰充分释放价值,提高投资者信心。
此外,重组也将有助于汇丰在本土市场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国际性银行而言,在部分区域的布局只能视为整个银行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往往会在某个具体区域存在决策和经营的不足,使业务发展和经营收入受到明显的限制。一般来说,零售银行较为依赖本地化,本地银行也凭借其行业壁垒高、盈利能力强等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估值相对于国际银行来说也更高。
汇丰银行尽管属于国际银行,但近两年来亚洲地区业务的利润贡献一直在集团整体的2/3以上,可见公司与亚太地区的关系之密切。因此若想受益于大湾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专注亚洲资源投入,更适应亚洲市场的本地发展动态,战略重组可以视为一个好机遇。
而针对汇丰管理层之前提出分拆带来的包括分拆审批和股份再发行耗时过长、IT系统重建等一次性成本高损失国际性协同效应以及失去美元清算牌照等在内的14点反驳意见。黄勇表示,汇丰管理层对该方案的成本和风险有夸大之嫌。汇丰作为分拆实体的主要控股股东,对确保全球业务协同所需的商业有效运作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拆亚洲业务后改善的运营情况完全可以抵消独立公司带来的额外成本。而其他一次性执行成本对于一家已经在亚洲注册的独立法人实体而言,也不会产生重大的重新注册成本。汇丰管理层对于因分拆造成的短期成本大增而对公司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担忧,由此看来有杞人忧天之意。
总体而言,不论是中小股东提出的"分拆"还是平安给出的"重组"意见,其大多还是想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优化的角度去考量,希冀汇丰能够在聚焦亚洲业务的同时,不断赋能公司发展,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诉求。
4、结语
曾几何时,汇丰作为平安的大股东,为平安的快速发展带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而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利颇丰。而随着平安从不断逆袭,不仅全面超越汇丰,更是反过来成了其最大的股东。
尽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平安扮演的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并未直接参与到汇丰的管理当中,但在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汇丰自身经营遭遇压力等多重因素下,平安也开始了积极行动,为双方谋求新的局面。
客观来说,尽管"分拆"或"战略重组"的提议尚需进一步讨论,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汇丰,股东利益在管理层决策中的重要性将得到明显提升,相信最终汇丰也能够拿出更符合股东利益和汇丰长期价值发展的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