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丨书写青春、理想和爱,聂震宁长篇小说《书生行》出版|环球关注
4月17日,聂震宁的长篇小说《书生行》在京发布。《书生行》讲述了上世纪中期,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实验。这段转瞬即逝的岁月却成就了沂山一中的高光时刻,长久铭刻在学子们的记忆深处。
聂震宁
(资料图)
作者签书
出版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作家
聂震宁表示,《书生行》所写的是他初中时的记忆,是一首写给老师的赞美诗。他要思考的是那个时代给我们的感召在当代还有什么用,还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召唤,或者仅仅是回忆。他要写的是人、好人、真正的人,写自己的真实感觉。整个小说的写法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给当代的读者有更多美好的感觉,召唤人们有更多的爱,特别在教育上,有更多倾心的爱。
聂震宁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在大众出版领域成绩颇丰。在出版家之外,聂震宁鲜为人知的身份是小说家。聂震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以作品《暗河》《长乐》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文坛崭露头角,并荣获首届庄重文学奖。为了出版,他中断了小说的写作。这本新书既是他重回小说家身份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在长篇体裁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致辞说:“从编到著,是一个人对文学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激情,是一个人充沛自己的生命能量,用文字和故事不断给大众以启迪的信念与坚守。当这样的生命经验汇聚到《书生行》中,读者不仅能读到不妥协、不放弃,努力前行的人生故事,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一种昂扬积极的精神品质。”
《书生行》
小说中的老师们心里怀着一团火,但却用理性的爱去帮助孩子
《书生行》是一部教育的赞美诗,它将读者带回六十年前的一段岁月,见证一群青年人轰轰烈烈进行的教育实验,为了教育事业所奉献的无悔青春。
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吴欣歆,谈及读后感说,《书生行》中有很多令她感到“教育发生”的细节,写出了教育的格局和教育的崇高感,比如秦子岩从北师大回到沂山一中,未来可能还会去公社中学,社会地位上是往低处,但是,他的精神境界却是一天比一天往高里走的。这种高和低、升和降的反差其实是让我们看到教育者的崇高。整本书里的教育是理性的、克制的教育,老师们心里都怀着一团强烈的热情,像一团火。但是,真正到了教育的现场,到了每一个教学行为,他们更多的是用“我是这样的人”来熏陶学生,用“我这样的行为”来引领学生。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其实写的就是一种理性的爱——帮助这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在那个时代里面能够有稳定的发展方向,这是这些老师共同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白烨,称这部作品是为书生树碑、向教师致敬。《书生行》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刚刚发展建设的时候,一批年轻教师的付出、投入和奉献。在写老师个人风采、教学技巧的同时,还写到这些老师的籍贯和母校,这样一批老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学校,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老师用心良苦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爱化解了时代可能给个人带来的问题、给学校带来的冲击,保持了学校教学的正常状态,写出了老师的群像。白烨认为,关于阅读的部分是《书生行》的一个亮点。小说其实讲了这些老师怎么解读作品:从“我”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听命于别人,其实讲了一种阅读方法。因此,这部小说不仅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学生还可以把它作为学习语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来源 极目新闻 记者 徐颖)
统筹:梁冰 编辑:彭茜雅